(一)概念澄清
视点,即叙事性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讲述的角度,电影的视点通常分为泛视点(全视点)、单视点(主观视点)和多视点,根据电影拍摄的需要,导演在其中进行不同的选取或并用。
相较于客观的泛视点、主观的单视点而言,多视点更具有综合性特点,而《刺杀据点》,就是这样的一部多视点电影。恰如华莱士·马丁所所指出:“在绝大多数现代叙事作品中,正是叙事视点创造了兴趣、冲突、悬念、乃至情节本身”,在《刺杀据点》中,创作者便借于多视点的运用,完成了铺垫、转折、高潮与结局,视点对该片的叙事起到了多重作用,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二)功能解析
l 悬念延宕
“延宕”源于文学创作,意指在表述人物欲望、目的时,在其中一个关键节点上停滞,给读者留下情节点与情节点之间的想象空间,造成一个意想不到的、含蓄的艺术表达效果。
延宕身为叙事的方式之一,也广泛地运用到电影创作中,《刺杀据点》的视点交替就具有延宕的特征。影片按照“记者-保镖-警察-路人-总统-泛视点”的视点顺序,对15分钟内发生的恐怖袭击进行多角度的描述,前五个阶段中,悬念可以依次归纳为“为什么会发生恐怖袭击+恐怖分子是谁+总统是否死亡”——“真正的总统去哪了+恐怖分子是谁”——“恐怖分子是否成功脱逃”——“小女孩幸存与否+恐怖分子是否成功脱逃”,而到了第五个视点“总统”时,解答了保镖视点中的悬念,并抛出了新的悬念“恐怖分子到底有几人”、“总统是否会被解救”以及稍弱的悬念“美国会如何回应恐怖袭击”,从以上悬念罗列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恐怖分子身份、总统生死的悬念贯穿始终,而所有的悬念直到最后以恐怖分子视角为主的泛视点阶段中,才得以最终解答,从而完成了悬念的延宕,使影片叙事一直扣人心弦。
l 引导信息配置
选择不同的叙事视点,对叙事内容的取舍、组织和侧重就有所不同,观众从影片中获得的信息来源于叙事视点,同样,也会受到叙事视点视野的限制。《刺杀据点》中,不同视点的信息配置呈现出金字塔形状,记者的视点中信息流露最少,观众只知道现场发生了重大事故,以及总统身边有一位忠心耿耿、曾替总统挡枪的保镖,随着视点转换,信息量逐渐增多,而但直到最后的泛视点,事件的全景才展现在观众眼前。创作者利用了单视点受限制的特性,审慎地将信息逐步呈献给观众,并隐瞒关键信息直至影片终末,增强了叙事中高潮部分对观众的冲击力。
l 反转人物形象
叙事视点引导着观众的注意力和情绪反应,在单视点下,观众能够了解其心理内容和精神状态,从而更容易认同该视点人物,这就使视点人物直接影响到观众从影片中所获得的人物形象,以及情绪感染的程度。
在保镖视角,我们会认为他的同伴是一个可靠、友善的队长,切换至警察视角,我们会认为他的女友就是幕后凶手,等到了路人视角,我们看他与一个棕色皮肤的年轻人交谈,却不会予以过多关注,而直到最后,观众认识他们的第一印象都出现了偏差,原本可靠的队长实际上是恐怖分子之一,无关紧要的年轻人则主导了整个恐怖袭击,原本可恶的炸弹女实际上心存良善,这样的反转增强故事的戏剧性。
《刺杀据点》的剧情设计并不少见,甚至有些俗套,但视点叙事的灵活运用却是出众的跳板,紧张的节奏、密集的悬念从中而来,可见,充分把握视点,往往是发挥电影优势的必要前提。

刺杀据点Vantage Point(2008)

又名:绝命缉凶 / 刺杀疑云 /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上映日期:2008-02-22(美国)片长:90分钟

主演:丹尼斯·奎德 / 马修·福克斯 / 福里斯特·惠特克 / 布鲁斯·麦克吉尔 / 埃德加·拉米雷兹 / 萨伊德·塔格马奥 / 阿耶莱特·祖里尔 / 佐伊·索尔达娜 / 西格妮·韦弗 / 威廉·赫特 / 詹姆斯·勒格罗 / 爱德华多·诺列加 / 理查德·琼斯 / 霍特·麦克卡兰尼 / 莱昂纳多·吴 / 德洛丽丝·赫雷迪亚 / 肖恩·奥布赖恩 / José Carlos Rodríguez / Rodrigo Cachero / 吉尔莫·伊万 / Xavier Massimi / 谢尔比·芬内尔 / 莉萨·欧文 / 

导演:皮特·特拉维斯 / 编剧:Barry Levy

刺杀据点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