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电影的逻辑(暂且不联系原著),个人认为如果老金真的不爱自己的女儿,那我想象中女儿可能从小被送到寄宿学校,这样可以不用天天挂着一个拖油瓶在身边;女儿可能是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因为老金不会舍得花九年义务教育以外的学费;女儿可能靠自己打工攒的钱努力去日本半工半读、遇见李苗苗,最后事情发展到了电影的开头,而老金也不会为了女儿去复仇甚至不会知道女儿的自虐倾向源于自己。

退一步,在这样的情况下老金即使选择去复仇,也不会采取如此极端甚至威胁自己生命还可能坐牢的方式,只会想方设法拿到更多赔偿金。如果这么想,更不用提电影里谴责的教游泳和生病照顾了,要是真的不爱女儿,女儿可能某次溺水或者发烧就死了。

老金不是不爱女儿,恰恰相反,只有老金爱女儿的前提下,才会有老金挣钱供女儿留学、女儿遇害为女儿疯狂复仇的行为;恰恰是因为有爱,父亲才会反思、后期投身青少年心理健康事业。

可以理解电影想讲述的故事主题:父亲为女儿复仇路上才明白造成女儿死亡的最根本原因是自己的关心不到位,本质是想表达父亲的反思和忏悔。但是感觉电影里总是用一个笼统的“爱”字去含糊这个字含义的复杂性。这使得情节表达出来的内容无法让观众理解和接受这一个主题。

个人觉得,爱是有物质和精神层面之分的,精神方面的爱至少包括生物本能和感性意识等等,而物质方面爱是由道德和义务等因素作为约束的。能做到物质方面付出的人,最至少是个有良心或者有责任感的人,不能笼统的用一个“不爱”去否定一切。

当然,现实中我们一般没有办法分的这么清楚。但因为分不清楚就笼统地用“不爱”去指责老金,是不合适的。老金对女儿至少是有人类本能和道德良心上的爱的,不然这对父女的人生轨迹就可能像我一开始描述的那样。但老金确实缺乏精神上情感的付出,所以他忽视了与女儿的交流。

电影让观众没法达成共识的点就在于,一个笼统的“不爱”,电影把一个对女儿缺乏感性表达的父亲因为有对女儿本能的爱而去疯狂复仇,最终意识到是自己缺乏对女儿情感表达而忏悔反思的故事,讲成了一个被指责没有爱的父亲,在知道女儿死了之后缺突然有了强烈的爱而去不顾结果的复仇的故事。

问题就在于“不爱”的前提,是不会引发“复仇”的过程,更不会产生“反思”的结果的。突然想起了一句话:永远没法叫醒装睡的人。没有爱的人是不会因为自己亲人的死亡而反思自己的。会反思的人,归根结底是有“爱”的。



涉过愤怒的海(2023)

又名:怒海 / Across the Furious Sea

上映日期:2023-11-25(中国大陆)片长:144分钟

主演:黄渤 周迅 祖峰 张宥浩 周依然 颜北 孙安可 闫妮 王迅 阿部力 施诗 谢锐韬 

导演:曹保平

涉过愤怒的海相关影评

乐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