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翼杀手是著名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于1982年完成创作的影片。本片改编自菲利普.狄克(Philip K. Dick)1968年的科幻小说作品《机器人会梦到电子羊吗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影片公映初期口碑和票房双双落败。内部原因,本片节奏极为缓慢,即使放在三十多年前电影整体叙事节奏并不紧凑的年代,观众也普遍难以接受。而外部原因却更显无奈,本片公映于6月25日,遭遇《星际迷航2》以及《E.T外星人》前后夹击。直到许多年后,本片才因其深刻的思想主题以及对日后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巨大影响,而慢慢受到广泛认可。

首先,提到深刻的思想主题,就会涉及一个非常本质的问题。那就是,*电影到底讲了什么?*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相关分析已经不计其数。而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本片的主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由浅至深,服务于不同的思想内核。

*最初级的层次,也是对本片故事最表象的理解。*未来世界,人类的科技发展走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而这些成果并未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使人类整体的生活变得更好。而是*加剧了社会分化,中产阶级逐渐消失,富人和穷人毫无过渡的直接对立起来。*如本片中的泰瑞,他的公司富丽堂皇,建筑高耸入云,而绝大多数的普通人,生活在狭窄的街道内。即使是泰瑞的公司员工,例如造眼实验室的老周,也并不能拥有一个相对优越的生活。

而这种世界观的展现,代表了人们对科技的恐惧,也从侧面展现了本片上映时的美国社会背景。80年代初,经济大萧条尚未呈现好转的态势,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也发生在这一时期。人们难以避免的从负面角度预测着高科技的影响,那时的人们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于是高速发展的科技,在他们的眼里变成了精英阶层未来统治自己的工具。*而《银翼杀手》的世界观恰巧与当时人们的恐惧相吻合。从这一方面来说,一部电影,在社会历史研究的角度,甚至比详细的文献资料要更加直观。这也是为什么在1993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将其列入国家影片名录时,特意强调的*历史学重要意义*。

较为深刻一些的层次,同时也是本片被影迷讨论最为广泛的一层含义,在于*人的定义以及生命的意义*。人之所以被称之为人,是因为具有人性。可如果人造生命具有了人性,这个定义还是否成立呢?影片中有一个非常情绪化的桥段。佐拉中枪身亡,警探检查尸体时,她的眼角慢慢落下了一滴泪水。也许,死亡的一刹那。更多的情绪并不是恐惧,而是不甘。她最后倒在玻璃橱窗下,身旁都是假人衣架。一生都在尽力活的像人,可死的时候,和旁边的假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银翼杀手》系列电影通过复制人的求生之路,展现了人类普遍的三种基本需求。而这些需求成全了人性以及生命的意义。1982年的电影中展现了其中两种。第一个,也是*最本能的追求,在于永生(Immortality)*。或者说,当人们明白永生无望时,尽可能的延长生命,就是人最基础的需求。我们饿了会吃饭,累了会休息,生病的时候会想办法痊愈。这一切都是基于对延长生命的渴望,影片中复制人冒死回到地球,就是为此目的。

正如故事所示,当第一个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人会转而追求第二个目的:*认可(Acknowledge)。或者说,是用他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认可,来延长自己的非肉体生命,即精神。*人们死后会设立墓碑及墓志铭,就是这个需求的一种具体化展现。片中的复制人虽然不具备人权,可是却拥有和人一样的追求。就像罗伊临死前那段著名的浪漫主义遗言那样。

*“我所见过的景象,你们人类根本无法相信。我曾目睹战舰在猎户座之肩燃起熊熊火焰,我曾看到C射线在唐豪塞之门附近的黑暗中闪耀。而所有这一切,终归消逝在时间中。就像雨中的泪水。我的时间到了。”*

我的那些辉煌经历是否会和我的生命一起,像泪水一般消失在雨中呢?而这种感概,也直接刺中了戴克的灵魂。*这不仅是一个将死之人的感叹,它更承载了一个生命最后的尊严。*

人的三种基本需求中,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在老版电影中并未具体呈现。而它却成为了《银翼杀手2049》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主题:即*生命的感受(Experience)*。影片中反复出现主要角色张开手掌,迎接掉落的雨滴和雪花。而这直接抛出了一个问题:我也许不是真正的人类,可雪花落在我的手上,被我的体温融化,这一切难道不是真的吗? *感受为先是人们对生命的另一种理解。*就像身患绝症的人,很多会选择在最后的时光去感受花草的芳香,或者海滩的阳光。因为,*所有的感受,构成了一个人,以及这个人存在的意义。*这种追求,跳出了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如果是复制人拥有这样的理解,他和真正的人类也就彻底失去了本质的区别。

除去上述所提到的两个层次的主题,本片其实还暗含了一个更为深刻问题,即*如何理解神学与宗教。*这看似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问题,可其实只不过是换了一个角度重新探讨生命的意义。几乎所有地区的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那就是人类的起源来自于神的恩赐,即造物主创造了人。而在《银翼杀手》的故事中,人又制造出了复制人。可以说,*复制人对人类的态度,基本可以等同于人对造物主的态度。*而他们冒死寻找泰瑞以探求生命的起源,这也不正是人类自有文明以来一直在做的事吗?

[image:E7EEA183-BDF7-4251-B70E-085A07FF6009-19001-0002607C2089D49F/640.jpg]

在这样的角度下,再来重新理解罗伊与造物主见面一场戏,就不难理解他最后杀死泰瑞的原因了。*这一切都来源于对生命的困惑与怨恨,既然生来注定要死 为何赐予我生命?*而在这一层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神对人毫无怜悯之情。他只是自豪于自己的杰作,而并不关心他们心中的疑惑。而人发现神无法给予自己答案后,神存在的意义也就荡然无存。在此之后,*人真正明白了:只有自己才能给予自己答案,也只有自己才能赋予自己生命的意义。*而罗伊在最后的天台一场戏中,完成了华丽的蜕变。他起初像野兽一样撕咬即将伤害自己的猎人,之后回归平静。他抱起一只鸽子,他放弃了屠杀。*动物性到人性,再进而激发出神性。他不是人,可在这一刻,他的精神远远超过了普通的人。*

而关于神学思考,影片开场以及中途的很多镜头,都给出了极为明确的暗示:*眼睛*。人们总说,眼睛是灵魂的窗口。而对于老周来说,这只是他骄傲的艺术品;对于没有灵魂的复制人来说,它们只是用来采集视频信息的工具。影片多次使用眼睛的特写镜头,将问题全部留给了观众。作者并不多做解释,一切由我们来自行判断。你从眼中看到什么,就是你对灵魂的态度。

1982年的《银翼杀手》,不仅本身拥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对之后数十年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电影类型:赛博庞克(Cyberpunk)。*故名思意,赛博即Cyber,Cybernetics的简写,意为控制论。而Punk一词来源于庞克摇滚。它代表了人们面对主流文化的直接、极端与愤怒的态度。两者的结合,可以直接理解为:反抗暴力统治。

关于这个概念,*最贴切的一个总结语就是(高科技 低生活 A combination of Low Life and High Tech)。*即该类型作品普遍对人类科技发展持有悲观态度,认为人类终将会被掌握技术的小部分人,或者技术本身所奴役。而这一类型作品的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人们对科技发展的理性认识,从而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

《银翼杀手》之后,好莱坞电影开启了赛博庞克时代。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美国,远在地球另一边的日本也受起启发,《攻壳机动队 Ghost in the Shell》由此诞生。进入九十年代,赛博庞克的市场逐渐庞大。来到新千年,已经占据了科幻片主流市场的半壁江山。纵观电影史,可以产生如此巨大影响的影片并不多见。

那雨中的泪水,并没有随着时间消逝。人们都还记得。



银翼杀手Blade Runner(1982)

又名:公元2020 / 叛狱追杀令 / 刀刃警探

上映日期:1982-06-25(美国)片长:117分钟

主演:哈里森·福特 Harrison Ford/鲁特格尔·哈尔 Rutger Hauer/肖恩·杨 Sean Young/爱德华·詹姆斯·奥莫斯 Edward James Olmos/M·埃梅特·沃尔什 M. Emmet Walsh/达丽尔·汉纳 Daryl Hannah/威廉·桑德森 William Sanderson/布里翁·詹姆斯 Brion James/乔·托克尔 Joe Turkel/乔安娜·卡西迪 Joanna Cassidy/詹姆斯·洪 James Hong/摩根·保罗 Morgan Paull/凯文·汤普森 Kevin Thompson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Ridley Scott编剧:汉普顿·范彻 Hampton Fancher/大卫·韦伯·皮普尔斯 David Webb Peoples/菲利普·迪克 Philip K. Dick

银翼杀手相关影评

Her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