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翼杀手》中,一共出现过四次接吻的场景,第一次是当瑞秋到德卡家中并认知到自己将会成为德卡的“任务”时德卡和瑞秋的吻,第二次是复制人洛伊和普瑞斯重逢时在塞巴斯蒂安眼前接吻,第三次则是洛伊在向自己的创造者泰瑞索求生命时,在杀死泰瑞前对泰瑞的临别之吻,第四次是普瑞斯死去后,洛伊的送别之吻。这四个吻的含义可以说是层层递进,它阐述的感情超越了爱恋、性别以及思维惯性,提升的是整个影片的格调。

瑞秋与德卡的爱与性之吻

当德卡以极高的效率执行完了自己的两个任务目标之后,他随刚才救了自己一命的瑞秋回到家中,这时影片迟迟地进入了B故事,背景音乐似乎在暗示这一切——从最开始矛盾违和令人紧张的配乐变成了非常浪漫优雅的爵士,瑞秋把头发散了下来就像是褪去了防卫的外衣和伪装。德卡“人性”的部分在这里终于有所显现。

杯子中晕开的血

德卡和瑞秋的爱欲之吻

不论是德卡生死归来后的“发抖”还是在被钢琴前的瑞秋所吸引便一发不能收拾的情感和欲望,似乎都在给这个“任务机器”抹上了人的色彩。这里的环境灯光用得文艺得惊人,色调随着德卡和瑞秋的情感递进逐渐变暖,百叶窗投下来的影子反而将德卡渴望的眼神更加突出。哈里森·福特在这里的发挥超常,他对神色的表演与刻画简直对于这部以寡言少语著称的影片如得神助。

我觉得德卡在这部影片中的情感是最容易理清的一个,他的所有动机都简单的出奇,包括在此处人性的觉醒,也仅仅是由于恐惧的驱动。德卡每次与瑞秋的感情戏都在案件有了重大发展之后,这给他披上了一层讽刺意味的超级英雄风衣——看来超级英雄不仅仅可以走上人生巅峰受尽夸奖荣耀抱得美人归家,而且还可以跟着美人一起逃亡。

这种讽刺在片尾洛伊将德卡称为“英雄”后更加淋漓尽致,谁是英雄,谁是反派?究竟是谁才是更没有人性的一方?谁才更需要人性的觉醒?在往后赛博朋克的题材中,特别是关于仿生人的作品中,这一要素同样也在不断地重复和提及。只不过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站在的是人类的角度,或者说,是原作者站在了人类的角度。如果像《底特律:化身为人》那样,选择站在不断觉醒的仿生人的角度,那么又会有另外一种不同的理解,或者说,对人的定义,到底是必须有如同我们一样的血肉身躯的才为人,还是拥有人性与共情的都为人类?这其实给了我们相当超前的一个思考。

洛伊与普瑞斯的重逢之吻

洛伊与普瑞斯的重逢之吻初看貌似突兀,但实际上却很有意思,也符合人设。作为两名刚刚觉醒人性不久的仿生人,他们完全没有人类的经历,就像两个年龄还不到四岁,却拥有大人身躯的小孩,他们不懂在一个陌生的人面前接吻会使别人尴尬,更何况还是个方才对于其中的女方产生好感与心思的人。

塞巴斯蒂安的尴尬

而紧接着洛伊与普瑞斯的谈话更加精彩,尤其是洛伊仿佛情感组件失调的表情,这正是一种“不成熟”的标志,表现出洛伊在追求人类情感路上正在学习的过程。而与此同时的普瑞斯显得相对幼稚,她的情感高度并未达到洛伊,所以她并没有表现出洛伊类似于“难以启齿”“悲伤复杂”的神色,她只是理智地分析,然后说:“我们太愚蠢了,我们活不长的。”关于普瑞斯的妆容也相当深入人心,她在眼睛上喷的一层黑漆,在脸上涂上过白的粉底,这看起来很非主流,但站在个人角度,我愿意把这个联想成一种类似于质朴的美的追求,毕竟谁没有非主流过呢?这种妆容是不是也能一定程度上代表普瑞斯的觉醒程度呢?

洛伊的神情变换

鲁特格尔·哈尔是真正能够通过几个镜头把一个角色演活的人,他不需要过多的台词,仅仅就只要几个动作和面部表情,就可以通过短短一幕他与科学怪人汉尼拔·周的对戏来塑造一个相当有魅力的反派角色,亦正亦邪的不正经感和丰富的眼神动作无不都在叫嚣着说这个角色充满了矛盾复杂和趣味。

面部表情

总而言之,这个出现在片中似乎带有一丝承上启下意味的吻,深刻地表现出有关洛伊对于同伴丧失的由心而生的痛苦,以及普瑞斯和他的羁绊爱恋。我认为,在这里的普瑞斯可以比得上是洛伊的家人,洛伊与普瑞斯的吻不涉及爱和性,不像瑞秋和德卡的那种呼之欲出的欲望,而是一种家人重逢般的依恋。由此我认为这段在电影中出现的毫无伏笔的感情,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失败的引入。但是又是不可缺失的,因为它作为元素和暗示深藏在角色的设定性格中,是没有办法抹去和改变的。如果缺失了与普瑞斯的感情,那么洛伊始终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类”,而更没有办法变成片尾如神般给予救赎与原谅的存在。只有在痛失所爱,失去所有过后,他的宽恕才显得格外圣人神性

洛伊与泰瑞的临别之吻

洛伊与泰瑞的临别之吻真的非常精彩,简直让我醍醐灌顶虎躯一震,我认为这完全是点睛之笔的存在,堪比与他最后放飞的和平鸽。

首先提到泰瑞,我不得不想重述一下泰瑞的设定。对于泰瑞,我相当认同Beccapark在知乎中的回答,她将片头中的眼睛看成“老大哥之眼”,是一种专权的象征。我觉得正是如此,泰瑞作为“Father”,他并不把复制人当人看,而是把他们当作一种任人娱乐的工具,而反叛的复制人选择以捅入眼睛的方式将那些“创造者”们杀掉,其实是一种标志性的独立宣判

泰瑞

通过眼睛,影片中其实塑造了一条很有意思的逻辑线,那就是洛伊的“求生路线”。洛伊最开始是向他眼睛的创作者汉尼拔·周寻求帮助,紧接着是向他身体的缔造者,也就是基因工程师汉尼拔,最后才面见到了创造者泰勒。同样是身体部件,为什么不选择其他,而选择眼睛?这似乎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从眼睛开始,最终从眼睛结束。

回归话题,洛伊为什么要在杀死泰瑞前接吻?综上所有的分析,我认为本片中的吻,是用来推进人物情感的重要标志,或者说,是复制人们(因为按照导演的设定德卡也是复制人)逐渐发现自我,取得共情的一个过程节点。那么在经过爱欲、羁绊之后,下一步是什么?这里导演并没有给出一个明显的答案,而综合前面洛伊的那句“你想生化机械之主,会让你上天堂吗?”,我觉得这里的吻,如同一个“犹大之吻”。

洛伊与泰瑞的临别之吻

在犹大之吻后,耶稣踏上了苦难的旅程,同时也是“成神”的旅程。他背上十字架,却是在为世人赎罪。他心怀宽恕,原谅了所有那些伤害过他的人,并且最终七日重生。如果把这层含义运用到这里,你就会觉得非常具有讽刺含义。本该为神的却不是神,而背叛了人类的复制人犹大,在片尾却如同耶稣般钉上了钉子,放飞了那只代表和平愿景的鸽子。

因此,在此处洛伊和泰瑞的吻,相当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化神的开端,耶稣在得知自己必死的结局之后,开始了最后的救赎

洛伊与普瑞斯的送别之吻

在伴侣普瑞斯被杀死后,洛伊看到她的尸体,献出了自己生命中最后的一吻,这一吻的含义仿若送别,送别自己的爱人,送别自己的过去,洛伊仿佛在这一吻里埋葬了所有的恩怨。

洛伊和普瑞斯的临别之吻

他最终对德卡所做的一切,其实并不是报复,而是展现。他想让德卡知道,复制人也可以拥有感情,想让德卡感受到他当时的绝望,想让德卡知道人类与地球何其渺小,终究不过是一闪而过的沙砾。那么这就迎来了最后一个话题,在最后的一段话中,导演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就像作文结尾要首尾呼应升华主题一样,这一段话的作用正是升华,将它从几个仿生人的悲剧故事升华成一段慷慨赴死的史诗传奇。而洛伊在这里说的这段话,我觉得也不仅仅是一段对自己过往的总结与回忆,更是一个传承,思想的传承,他在临终时将自己反叛的思想传播给了德卡。这种思想的传播就像病毒一样,《底特律:化身为人》中是对这种病毒的思维化、想象化,而对于《银翼杀手》来说则是一种现实化、具象化。《银翼杀手》中的一切都真实得可怕,这不仅仅是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而是真正地想要传达出赛博朋克的精神——由人类亲手造就的科技末日,毁灭人类的终究还会是人

最终我还是想以洛伊的台词作为结尾,这种呼之欲出的高尚感与宏大感,和诗章一般朗朗上口的韵调,真的是除了连绵的雨、闪烁的灯光、不眠的霓虹灯之外,我对这部电影印象最深的地方了。

I've seen things you people wouldn't believe.Attack ships on fire off the shoulder of Orion.I've watched c-beams glitter in the dark near the Tannhauser Gate.All those ... moments will be lost in time, like tears...in rain.Time to die.
我所见过的事物,你们人类绝对无法置信。我目睹战舰在猎户星座的端沿起火燃烧,我看着C射线在唐怀瑟之门附近的黑暗中闪耀,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失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死亡的时刻到了。

(PS.被提及两次的《底特律:化身为人》值得拥有姓名)

(PPS.我的本意是给《银翼杀手》打4.5分,可惜豆瓣并没有这个分数机制,不给满分的原因是不论这部片子有多美的画面,多深邃的思想,多强大的暗喻,都无法拯救他那拖沓的节奏。文艺和创新并不能构成所有的理由和借口。)



银翼杀手Blade Runner(1982)

又名:公元2020 / 叛狱追杀令 / 刀刃警探

上映日期:1982-06-25(美国)片长:117分钟

主演:哈里森·福特 / 鲁特格尔·哈尔 / 肖恩·杨 / 爱德华·詹姆斯·奥莫斯 / M·埃梅特·沃尔什 / 达丽尔·汉纳 / 威廉·桑德森 / 布里翁·詹姆斯 / 乔·托克尔 / 乔安娜·卡西迪 / 吴汉章 / 摩根·保罗 / 凯文·汤普森 /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 编剧:汉普顿·范彻 Hampton Fancher/大卫·韦伯·皮普尔斯 David Webb Peoples/菲利普·迪克 Philip K. Dick

银翼杀手相关影评

Hermes